健脾 或稱為補脾或益脾。就是健全脾、胃等消化器官,恢復消化和吸收功能。因此增強身體對疾病抵抗及預防的能力。如黨參、山藥、白朮、茯苓、薏仁等。
下血 腸出血,子宮陰道出血,痔出血等之總稱。
|
化氣 又稱行氣、利氣、通氣等,即行散氣滯而治氣滯所引起的病症,如胸腹脹悶疼痛等。 |
化痰 由於生痰之原因不同,化痰法分為六種:
|
水飲 即係臟俯在病變中滲出的液體,薄而清者稱為"水",稀而粘者則謂"飲",飲證有痰飲、溢飲、支飲、懸飲等四種,故又名四飲。水飲與痰飲同為因水滯而引起的病症。 |
甘溫調氣 用性味甘溫的藥物作補氣,興奮機能使身體強壯的作用。常用的有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 |
生津 體液稱津液或陰液,此液因發熱經久易被消耗,病人有發熱、口渴、舌紅、唇燥等症狀。 為治療需予滋養津液之藥物,使其解熱及生津。慣用的生津之藥有玄參、麥門冬、生地黃、石斛等。生津的方法可分為"甘寒生津","辛寒生津","益氣生津"等。 |
行氣 或稱化氣、利氣、通氣等。行散因氣鬱所引起的病症之方法。氣劑多為調整氣異常的方劑,依其作用分為行氣劑(理氣劑、降氣劑)及補氣劑。行氣藥有陳皮、厚朴、香附子、木香等;補氣劑則有人參、黃耆、黨參、白朮、甘草、大棗等。 |
回陽 恢復體能精英之氣。是治療亡陽的方法。 |
利水 又稱瀉水或逐水,排泄體內多餘的水分(尿)的方法。利水作用的藥物有:茯苓、豬苓、 |
利濕 以利尿法排除濕邪的方法。有"清熱利濕"、"溫陽利濕"、"滋陰利濕"等方法。 |
助陽解表 將衰弱體質強化,增加抗病力而驅除病邪的方法即稱助陽,助陽亦可預防因發汗解表易引起之虛脫。 |
固表斂汗 治療陽虛自汗或陰虛盜汗的方法。如陽虛自汗而心悸,呼吸促迫者可用牡蠣散;陰虛盜汗而午後微熱、口乾、唇燥者可用六味地黃丸加白芍、牡螞、浮小麥等。 |
和胃 又稱為和中,為治療胃氣不和的方法。胃氣不和症狀有胃脘脹悶、曖氣吐酸、脈澀等症狀。可用陳皮、薑半夏、木香、砂仁等。 |
和解少陽 用柴胡湯和解少陽之病邪稱之。少陽之病邪即係半表半裏的病邪。而半表證有往來之寒熱及胸 苦滿之症狀;半裏症則有口苦、喉乾口渴、眩暈等症狀。所謂和解係治癒機轉之一種,即不發汗、不嘔吐、不下瀉之機轉原則,在體內和解病邪之方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