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久住的華裔民眾都知道,向汽車經銷商買車並不容易,除克服語言障礙、理解機械術語規格外,還得從業務代表口中,釐清車輛的「確實價格」。事實上,車商與消費者都有自己的數字,但誰也摸不清交易的門檻在何處。專家建議,行前預作功課,很多資料在網路均已透明化,多知道幾分對談判較有利。

聽聞朋友建議,住喜瑞都的江小姐原本有意趕在2011年底前,買一輛嶄新的豪華休旅車,原因不外乎是坊間盛傳,年底車商清庫存壓力大,因此折扣較多。未料,陰錯陽差下拖過年底,在年初得知屬意的車種推出0.9﹪低利率優惠,在友人陪同下前往經銷商,興沖沖將2012年的全新休旅車開回家。

「我以為年底買車比較便宜,沒想到意外拖過年關,反而拿到的折扣更多。」江小姐對此結果感到滿意。

此外,在談判中也拿到所謂的批發價(Invoice Price),而非貼在車窗的MSRP原廠建議售價,大呼賺到,原因在於友人代其從網路找到車輛行情資料,到經銷商一亮「底牌」,談判更快、更簡單。

住核桃市的鍾先生,在2011年底洛杉磯車展相中一款日本跑車,但美國還沒上市。迫不及待的他,隔日便到經銷商表態要訂車,未料銷售代表說該車勢必轟動,因此價格是未來公告的MSRP外加1000元的加價(markup)。由於不知確實價格,鍾先生深怕屆時改變主意賠了訂金,只好改變主意先緩一緩。

汽車公司賣車,明明就有MSRP原廠建議售價,但談車價時又冒出「加價、批發價、員工價、車場回饋價、真實底價」等等,著實讓人困惑?汽車銷售代表Edwin馮表示,汽車有分大小牌,有些車極為暢銷、有些車乏人問津,其真實身價即反映在最終車價上。他以本田(Honda)的Odyssey為例,這車實用對家庭買家有吸引力,因此被視為經銷商搖錢樹(money maker),自然談價空間小,剛推出時不但要MSRP還要加價,反正某甲不要某乙馬上接手,等著買車的人多得很。

相對地,單價低且不暢銷的車就有更多談判空間,談價不單從MSRP下殺,即使出現「批發價以下」都不稀奇。他舉例若干年前本田某款掀背小車只有手排檔可選,在以自排車為大宗的美國不受歡迎,車商囤積存貨均認賠殺出,他成交的其中一輛單價,是批發價下殺2000元,經銷商等於倒貼賣車。

曾於某汽車經銷商任管理階層的歐先生說,經銷商也是向車廠買車轉手獲利,實際賣車利潤不高,靠得是販售額外服務,例如貸款利息、延長保固、防盜器、配備等,以及之後車主回廠保養的費用。他坦言車輛批發價並非真實成本,至於底線端視經銷商規模、談判內容而定,有的是大量購車獲得的折扣,也有的是廣告補貼費用,各種名目都有,成本價格只有總經理或老闆心知肚明,從銷售經理以下至業務員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把價錢抬高賺佣金。

對民眾買車建議,歐先生說網路將資訊透明化,儘管抓不到真正的車商利潤多寡,但可以掌握平均交易行情,談判價碼落在一定範圍就算合理。他進一步表示,買家不可能殺到經銷商認賠,只要超過一定程度他們寧可不賣,因此如何拿捏就是多做功課再上門。至於一年四季何時是買車最佳時機?他笑言只要「心裡有數」,何時買車都一樣可拿到折扣。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心裡有數…買車殺價省更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da觀二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