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皮膚的構造~~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總體表面積約有2.0平方公尺。皮膚的構造很縝密,由外到內,可分成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三層。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專科主治醫師王怜人說明,表皮層中的角質層,如同一個屏障,可保護皮膚免於外界物理、化學性刺激和病菌等侵害,還可防止體內的水分流失。皮膚的保濕度、光澤和膚色都與表皮層相關。真皮層由結締組織所構成,是構成皮膚的主要成分。人體中的神經、血管、淋巴管、皮脂腺、汗腺與毛囊都位於真皮層,其中尚有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等組織,因此皮膚的彈性、張力以及柔軟度都與真皮層相關。皮下組織主要由脂肪組成,脂肪厚度會因性別、年齡、身體狀況而有差異,具有維持正常體溫、外物撞擊的緩衝功能,若體內溫度降低會燃燒脂肪,以產生供身體所需的熱量。

皮膚的功用
1. 保護:保護身體、防止外界有害物質入侵。
2. 排泄:人體藉由皮膚排出汗水和皮脂。
3. 調節:維持人體正常體溫。
4. 感覺:皮膚能快速感受到外界的溫度變化、刺激等。
5. 呼吸:皮膚一直都在呼吸著,只是程度較輕微。
6. 吸收:小分子、高濃度物質容易被皮膚吸收。
7. 再生能力:皮膚受傷會自然再生成完好狀態。
8. 個體特徵:每個人的指紋、體型都不相同,辨識度高。

醫師指出嬰幼兒的皮膚未發育完全,皮膚的厚度大約只有成人的1/2~1/3,較脆弱且易敏感,體內的水分容易流失,易受到外來病菌入侵。一般人皮膚的汗腺大約有兩百萬到三百萬個,嬰幼兒皮膚的表面積較小,因此單位面積的汗腺較多,加上基礎代謝率較快,發汗量是成人的2~3倍。假如皮膚調節能力較差,出汗、散熱功能異常,加上沒有適度穿著,造成身體過熱或過冷,嬰幼兒的皮膚會容易出現問題,或感到極度的不舒服,因此在照顧上必須要多花心思。

引發過敏性皮膚炎的原因
1. 有家族病史者。
2. 食入蛋、牛奶、大豆、帶殼海鮮等易引發過敏的食物。
3. 皮膚直接接觸易引發過敏的物質:衣物染料、羊毛、合成纖維、植物、含香料成分產品、橡膠、皮革等。
4. 氣候變化:過熱易出汗,對皮膚造成刺激;過冷易乾燥,皮膚易有癢的症狀。
5. 情緒和壓力:處於情緒不佳和壓力大的情況下,容易抓癢過度造成感染細菌。

過敏分階段~~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湯國廷說明,寶寶的過敏是有階段性的,通常會先從身體的某一個器官開始出現過敏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會轉變成其他器官的過敏。


各個時期常見的過敏現象如下:
1. 嬰兒期:由於新生兒的腸道、消化道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對食物易產生過敏現象,會引起嘔吐、腹瀉等症狀。
2. 幼兒期:四個月以上的幼兒,容易罹患過敏性皮膚炎。
3. 學齡期:開始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症狀。

寶寶在出生後 2~3個月,會開始因油脂分泌多,加上寶寶穿著太多易出汗,在頭部、臉部易出現脂漏性皮膚炎,甚至有些寶寶會有腸胃症狀出現(例如:拉肚子、脹氣等)。5~6個月開始可能會出現異位性皮膚炎。3~4歲時,寶寶會開始有鼻子過敏症狀。開始去幼稚園後,常常接觸到感冒的小朋友,開始誘發氣喘。隨著年齡愈大,症狀也不盡相同,稱之為「過敏進行曲」。

根據日本所做的研究發現,在4個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中,其中有1個寶寶會有氣喘症狀;在2個罹患氣喘的寶寶中,其中之一會有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罹患氣喘的寶寶中,將近八成有過敏性鼻炎;罹患過敏性鼻炎的寶寶,1/4有氣喘症狀。湯國廷醫師說明,罹患異位性皮膚炎者,將近2/3的人後續會發展為過敏性鼻炎,將近1/2的人後續會發展為氣喘。證實異位性皮膚炎和各種過敏性疾病的關聯性。

脂漏性皮膚炎~~剛出生及2~3個月大的寶寶,因皮脂分泌旺盛,罹患脂漏性皮膚炎的機率較高。通常發生在體表溫度較高的區域,頭皮、臉、脖子以及皺除處等都是好發部位。外觀上看似一層黃黃油油的脂肪附在皮膚上,會有發紅及脫皮現象。脂漏性皮膚炎為一種慢性皮膚炎,和穿著過多、體質有關。
成人也是有可能會出現脂漏性皮膚炎症狀,若發現於頭皮、眉毛、耳朵周圍、鼻翼有發紅、脫皮現象,就要注意並請醫師開藥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皮膚炎又可稱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過敏的發炎症狀,皮膚會呈現乾燥、搔癢難耐狀態,嚴重甚至會有水泡、滲出液體現象,容易反覆發作。5~6個月大的寶寶即有可能罹患,會持續好幾年反覆發生。湯國庭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常見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在台灣地區的發生機率為 5%,與遺傳性的過敏體質有關,常常伴隨其他有過敏性體質的病症,例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此外,外在環境也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因素之一。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相當敏感,易對過敏原(例如:羊毛被、衣物等)產生過敏反應,汗水刺激、天氣變化等也都可能讓皮膚症狀更加嚴重。中醫根據這種疾病的好發部位(手彎、腿彎),將之稱為「四彎風」。

蕁麻疹~~起初的症狀為局部皮膚突然紅腫、發癢,出現紅色斑點現象,接著形成凸起疹子,如同蚊子叮般的腫塊,面積會逐漸擴大,變成一片紅斑。任何年齡都可能會得到蕁麻疹,經常會反覆發生,患部會自行消退,接著又在其他部位出現類似腫塊,來去如風,又被稱為「風疹」。

癢到抓狂時的處理:
1. 使用外用皮質類固醇,或搭配使用口服抗組織胺藥物。
2. 用冷且濕的毛巾蓋住發癢的部位一會兒,再塗上保濕劑(可事先放到冰箱)。

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 

1. 飲食上要注意,忌食生冷、寒涼、海鮮類或其他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2. 遠離過敏原。
3. 讓皮膚保持適當的滋潤度。
4. 新買的衣服洗過再穿。
5. 將指甲剪短、磨平滑,戴上薄棉質手套。
6. 避免溫差過大:建議採洋蔥式穿衣法,最內層穿透氣、舒適的貼身衣物(以棉質為最佳);再保暖衣物或背心;最外層穿上大衣或外套。
7. 衣物的牌子、標籤剪掉。
8. 床單、枕套等需經常換洗、保持整潔。
9. 建立正確清潔觀念。
10. 規律作息。
11. 避免食用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12. 配合醫師指示使用藥物。
13. 保持心情愉悅。
14. 若將皮膚抓傷,需小心處理傷口以防感染細菌。

清潔保養的注意事項
1. 當寶寶流汗時,以濕毛巾將汗水擦掉或是直接以清水將汗水沖掉,減少汗水對皮膚所產生的刺激。
2. 洗澡不要使用過熱的水,通常以人體最適水溫37℃~40℃之間即可。
3. 洗完澡立即擦上身體乳液,加強皮膚的保濕。
4. 患部如明顯發紅,擦完乳液可再擦上醫師開的藥方。
5. 寶寶所使用的毛巾要注意材質及成分,避免刺激皮膚。

洗澡方式以及使用清潔產品的方式也要注意~~洗澡時儘量以淋浴式為主,或十五鐘以內的盆浴。使用任何肥皂和沐浴乳清潔都可以,但不要直接抹在身上或直接將清潔液倒入浴盆中。可先用一小盆水,可用手直接搓成泡泡或用沐浴球將沐浴乳搓成泡泡後再將之塗抹在寶寶身上,這樣做可減少清潔產品對皮膚所造成的刺激,且容易沖洗乾淨不殘留。


擦藥的方式要正確,以一條五公克的藥膏為例,一次可擠出一個手指指節長的量 (one finger tip unit),大約可擦到兩個手掌心範圍。接著以撫摸的方式塗抹,看到皮膚表面一層光油亮的程度才是適當的用量與擦法,而非抹上很薄的一層後用力塗抹。


過敏性皮膚炎患者可選擇含有ceramide脂質和棕櫚醯乙醇胺成分的乳液,加強皮膚的保濕,避免乾燥。另外要避免使用綿羊油或綿羊乳液。

照顧過敏性皮膚炎寶寶的迷思



罹患過敏性皮膚炎的寶寶應儘量不要洗澡?

洗完澡之後,發現寶寶的全身都很乾燥,皮膚開始發紅、發癢,相當不舒服,是否就代表不要洗澡比較好呢?其實並非如此。洗澡可以將身上的髒汙去除,並洗掉皮膚上產生的皮屑,所以用正確的方法洗澡,對於皮膚炎的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按照上述文中醫師所教導的正確觀念之外,在選購洗滌時使用的產品也很重要。寶寶所使用的產品最好是無添加化學成分且溫和的產品,洗完澡後,趁皮膚上的水分未完全流失前,約十分鐘內在皮膚上擦一層具有保濕效果的乳液,讓皮膚可保持足夠的水分與滋潤,避免乾燥所帶來的搔癢不適。

結論~~過敏性疾病種類繁多,且隨著寶寶的不同階段成長會有不同的症狀。若早期發現,遠離過敏原、在日常生活多加注意,並配合醫師給予的治療,多數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好轉並有可能痊癒。因此要把握嬰幼兒治療的關鍵時期,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及正確觀念,讓過敏疾病得到改善,有機會在成長後揮別惱人疾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da觀二呆 的頭像
    linda觀二呆

    linda6857的部落格

    linda觀二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