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活佛的对话
1、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是该委屈成全,还是奋起反搏?
活佛:放下。
2、失去的东西,有必要去追讨吗?
活佛: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讨。
3、如何理解永远?
活佛:人人都觉得永远会很远 其实它可能短暂得你都看不见。
4、生活太累,如何轻松?
活佛: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与攀比。
5、昨天与今天,我们该如何把握?
活佛: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6、如何对自己,对他人?
活佛: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7、您如何诠释礼貌?
活佛: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8、我们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
活佛: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9、怎样平衡快乐与悲伤?
活佛: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10、有些人总是怨声载道,您怎样看? 活佛: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思考如何拯救世界。
11、我们怎样做才叫“脚踏实地”?
活佛: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生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大。
12、有人说爱情会因为时间而冲淡,您认为呢?
活佛: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13、您怎样看待“爱与幸福?
活佛:很多人,因为所谓的幸福而爱错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爱对一人,而幸福一生。
14、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怎么办?
活佛:不能在一起就不能在一起吧,其实一辈子也没那么长。 为愛守望也是幸福……
做人要有境界。在“足”与“不足”间,人的境界一分为三。
做人第一境:不知足。
不知足是一种贪婪,而贪婪是人的天性。我们贪婪阳光,贪婪雨露,贪婪食物,贪婪舒适,贪婪读书,贪婪游戏等等。贪吃可以成为美学家,贪玩可以成为旅行者,贪读可以成为学问家。大凡有所成就者,都需要一种“贪”的精神。鲁迅先生说,不知足是人上进的车轮。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必须有一种不知足的精神。社会上的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状元不是贪婪的结果?百姓口中的三教九流,哪一流的魁首不是贪婪的产物?有句话说,不痴不傻不足以成大事。所谓的“痴”和“傻”,本质就是一种贪婪,不过这种“贪婪”,是对工作事业的贪婪,是对人生的执著而已!但是,此种贪婪虽能成就人,但却不能成就人的境界。按照一代哲学大家冯友兰的看法,人的境界来自对人生的觉解。觉解不同,境界自然有异。因此,不知足的冲动只能算是最低境界而已。
做人第二境:知足。
知足常乐。生活本来是快乐的,人世间为什么还有苦闷呢?其根源就在于贪婪无度。贪婪具有两面性,用得好可以为人造福,用不好只会徒增烦恼。这就需要对人生的觉解。《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这个“止”就有“足”的意思。在生活中,当我们能做到“止”,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的目标。这一“止”固然有限制的意思,但也由此为人生找到了一个支点,一块基地。人的事业、功业将由此生发新芽,人的境界也将由此而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于是《大学》接着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觉解到这一程度,生活何忧?当然,知足并不是差不多,而是一种对自我的真切了解;知足也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源于对标准的真切认知。但是,知足毕竟还存在着这种消极的倾向,这种“缺陷”决定了其必然为更高的境界所超越。
做人第三境:知不足。
知足而知不足。没有知足,就没有知不足。只有真正达到了“知不足”的境界,才能自觉克服“知足”所内含的弊端。比如做一件事,做了个马马虎虎,便以知足搪塞。殊不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足,或只能算是消极意义上的知足。积极意义上的知足是知不足,即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由于知晓己之不足,前进的目标自然会更明确,前进的信念也会更坚定。由此,人之内在力量就会爆发出来,人之进步才能获得更为持久的动力。与人生第一境的“不知足”相比,“知不足”不是“一根筋”式的苦干、蛮干,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式的积极作为;不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建立在自我觉解基础上的持久自觉。尽管在表现形式上二者相差无几,但是在精神面貌上,“知不足”自然会更为自信,更加从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