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心關係小筆記 【敘事療法:訪問周志建心理諮商師】
《第一小時》
◎人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聆聽。其實有時候,人需要的只是被了解。
◎透過說故事,創造一種人跟人的親密關係。
◎「說」是一種come out、一種宣告。當我說出來了,有對象可以聽了, 聽的人就是見證者。人是社群的動物,都需要被聽到、被理解、被接納、被認同。為什麼臉書那麼流行?因為我們都希望被按讚。
◎遇到自己也會恐懼的事情,有時候人也會忍不住開口,其實他批判別人是在防衛自己的恐懼。
◎故事本身很有力量,當我們開始說故事,其實就是把自己『認』回來。
Q:敘述私塾一個班會有多少人?
A:20人以內
Q:如何開始?
A:先讓學員慢慢彼此熟悉,然後再慢慢說出自己的故事。人被聆聽之後,心裡頭有個結就鬆了。
Q:若有一個學員講了一個故事,可是不是其他成員都能看到正面的東西,而老師是必須幫助帶領學員去觀察、接納,而不是給批判。可是,若遇到成員一開始就說出負面的話,這時候該怎麼辦?
A:一開始會意識教育、遊戲規則。會告訴學員有幾件事不能做:不要分析、不要批評、不要建議、不要指導、不要論斷。當一個傾聽者,要帶著好奇、帶著欣賞、帶著愛、帶著慈悲、帶著同理心去聆聽。
《第二小時》
做為一個心理工作者(不是只有指治療師,包括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工作者)有時候講的方法(法門),那個東西是文字的、是局限的,但我常常覺得有一種超越文字的氛圍,一種不是語言可以傳達的力量、共震,那是真的你要身歷其境才能夠知道的。
做為一個探索心靈的人,會在某些點上得到一種頓悟,但是那個頓悟不是突然來的,並不是因為別人說了什麼樣的事情,而是自己試圖不斷的往前要走一點、走一點,最後你突然邁開步伐。
很多時候你要邁開一步,它前面那個蘊釀、蓄積、用力的過程很長,但是我們不太熟悉去觀察這中間的細節,那種感覺就是在做心靈的重整或者力氣要出來的一個過程。
人生如果你一直以為你在頓悟,你一定是沒有在注意那個持續的過程,就是說每一個頓悟都是來自於前面的很多蘊釀,如果你能夠熟悉頓悟跟頓悟之間是由很多小小的努力(那種用力,可是看不到結果的過程所連結起來的),那麼下一次你感受不到那個頓悟,或者說你覺得困鈍、被悶在一個過程裡頭的時候,你會安心的,因為你會知道一直都是如此,我們都只是一直在努力用那個力氣想要跨出去、走出去,可是不是每一個分秒都是在跨步,有很多分秒是在蓄積的、用力的。
每個人都有秘密,保守秘密是一件辛苦的事,但確有必要。什麼時候我們會保守秘密呢?當我們不想被批評,不想受傷害的時候,我們會保守秘密。秘密之所以會成為秘密,通常因此它不符合主流的價值,或者說它跟社會的道德是相違背,所以不得見光。我們都期待被大家認同,當一個正常人,因此秘密就必須緊緊關在黑盒子裡,不能曝光。
單一故事的危險性-單一的故事會造成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最大的問題是「他們並不是不正確,只是不完整」,它會讓我們對人生產生偏見、產生只有一方面的理解,而不是多元的認識與尊重。我們要去認識一個地方或一個人,如果不去了解全部的故事,那是不可能完全的認識。敘說單一故事的後果就是「人們的尊嚴會被剝奪」,讓我們只看到人類有一個獨特、一定要怎樣的方式,於是我們看不到平等。只強調我們有多麼不同,卻不見我們的相同之處。
我們常常以為刻板印象是為了讓大家都一樣,你真正去想的時候,刻板印象其實會讓我們看不見相同之處。比如說:在婚姻成長團體裡頭,有一個人對於她的婚姻有獨特的方式,其他學員就覺得她不符合一般人對婚姻的想像、她這樣處理婚姻是不對的。這時候就是一種刻板印象,就是覺得說婚姻應該要怎樣、一定要對著一個人,然後永遠不能做其他的嘗試。
可是這個刻板印象有沒有帶來幫助呢?也許有,也許沒有。而且這裡頭大家相同的是一種焦慮或者說要把婚姻處理好的時候的一種挑戰、一種挫折感、一種孤獨,這是大家都相同的地方。本來大家都可以好好分享的,然後每個人去把婚姻弄好,可是如果局限在刻板印象、排斥不同的探索或作法,然後以為這樣是要強調大家不同,例如:你是婚姻有問題的人,我是婚姻沒有問題的人。這樣子強調不同,並沒有辦法讓人更完整的看到事情。
所以故事很重要,多元的故事更重要,故事可以用來醜化現實,但故事也可以用來激勵人心、強化一種人道的精神,有些故事能夠奪去人們的尊嚴、有些故事卻能讓人重拾尊嚴。
其實我們都活在一個充滿偏見、刻板印象的社會裡。(例如漢人看原住民、異性戀看同性戀)
在彼此的故事裡,我們深深的看見彼此,也撫慰彼此的傷口,在每個人的come out裡,我們不僅真實的面對彼此,我們也看見彼此生命裡強大的力量與靭性,生命的美麗在故事中呼之欲出,這就是敘事之美。
說故事是一種come out,創造了一種連結,人我之間的親密關係讓我們更靠近。說故事也幫我們跟自己所不能接觸的部份做連結,幫助我們如實的接納自己。一旦被了解、被接納,我們就可以從單一故事的撕裂與壓迫中得到解放跟療癒。透過出櫃說故事,我們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完整。
當我們抗拒單一故事、當我們了解到這世上沒有任何地方只有單一故事,我們就有可能重拾心中的樂園。用單一故事去理解的人,這是簡化生命,它是一種偏見,更是粗爆的對待生命的方式。唯有當我們可以從單一故事(刻板印象)解脫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牆就不見了,當所有的偏見、排擠、論斷、批判可以消失在人際之間,取而代之的是尊重與欣賞,那時候我們活著的世界不就是天堂了嗎?
我們比較常說的是:不要堅持符合別人的期待、我們要學習做自己。但是,我也想提醒大家,在做自己的時候,你是做自己?還是強迫別人也來做你呢?當我們覺得我們不一定要接受別人的認同、不一定要照別人的做法,但是你也不能強迫別人照你的做法,所以當我不想做你高興的事,你有權力不喜歡我、討厭我、認為我不對,因為我也讓你做你自己。這個部份,我覺得其實比做自己或說單純的不討好別人、不配合別人還要困難一點點。容許自己做自己,但是也容許別人對你有一些憤怒,所以說這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如果會批判別人,那是因為別人講出了一種連我們都害怕的事情。也許他做了一些錯的事情,你認為錯,為什麼是錯?因為你覺得照那樣做會有不好的後果,你自己也害怕,因此你用道德、規範、經驗、智慧去規範別人,其實你是在規範自己、你是想要強調自己永遠不會掉到這樣子的處境裡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