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工作及生活壓力大,憂鬱情緒容易滋生。

 

資深心理治療師吳子良表示,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並非簡單的情緒病,而是有多種成因及症狀的「綜合症」,因此醫學界無法以單一標準來診斷憂鬱症。不過,一旦個人生活出現「四無現象」,感到無趣、無力、無助、無望,即需要及早尋求心理或生理醫師的協助。

現代人容易憂鬱,但往往不自知,甚至不承認,面對憂鬱症需要「5 A策略」,須留意症狀、細心察覺(Aware)、勇於承認(Admit)、不逃避以正面態度接受(Accept)、並向家人及外界尋求援助(Ask)、及時改變、調整(Adjust)。

不過,有些人出現憂鬱症狀,並非心理或情緒出狀況,而是生理病變造成。吳子良說,甲狀腺分泌失調或產後、酒後產生的憂鬱症,只需經相關科別醫師的診治,即可揮別憂鬱症狀。

此外,要防治憂鬱症,需要先找回或建立健康的生活,吳子良提出以下維護生理健康的幾種要訣。

打造「333生活」,讓工作、睡眠及休閒各占生活的三分之一。

建立「888生活模式」,每天喝八杯水,儘可能吃八種不同顏色的蔬果,操練「八段錦」養生運動。

建議現代人亟需以「20、20、20原則」隨時提醒自己,即每看電腦、電視或打手機20分鐘,須暫停相關活動,讓眼睛及思考轉移至20呎之外並持續20秒

同時,每天享受30分鐘陽光,也是遠離憂鬱的關鍵。

根據醫學研究,在長年下雨或不見陽光地區的居民,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是陽光普照地區的十倍。

至於憂鬱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除建立健康的生活,還可在醫師診斷下,配合服用抗憂鬱藥物,或經醫師診治調整腦部血清素濃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da觀二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