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醫病雙方處在資訊不對等天秤上,擁有豐富資訊的醫方,有義務主動提供病患所需要的訊息,但同樣地,病患也有責任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充實疾病相關的醫療知識。
如何問?該說些什麼?注意哪些?《康健》教妳從看病前、中、後,一一破解就醫的密碼,當個聰明的病人。
就醫前該準備什麼
「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很多的病人」是大部份台灣醫生的宿命。如何把握珍貴的看診時間,做最有效率的診斷及治療,除了仰賴醫生的經驗之外,病人事前做好準備,也有助於醫病的溝通。
看病前,你可以這麼做:
■勤做功課:「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用在醫病關係上更是明顯。做個用功的病人,當你知道的愈多,醫生愈不敢輕忽你的權利。
平時多閱讀醫藥相關的書刊雜誌,蒐集有關自己疾病的相關資料,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可能的治療方法。例如梅約醫學中心 (www.mayoclinic.com)、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health.nih.gov)、國家衛生研究院(www.nhri.org.tw)、 《康健雜誌》(www.commonhealth.com.tw)、以及各大醫院的網站。
■常記筆記:準備一本記事本,做為對抗疾病的「作戰手冊」。
將蒐集到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資訊、要問醫生的問題、以及身體的重要變化,做完整的分類記錄,有助於把握短暫的看診時間,充分表達需求。
■保存曾經做過的檢查結果及病歷資料:當換了不同醫院的醫生看病,或是尋求第二意見時,最好帶著之前做過的檢查結果及病歷資料,可以幫助新的醫生快速了解你的病情,也可避免再做一次重複的檢查。
看病前先向原醫院申請病歷摘要、病歷影本、各項檢查結果(包括影像檢查,如X光片、電腦斷層)的影本。
病歷摘要除了記錄病患的個人基本資料外,還應該包括主訴、病史、檢查結果、診斷、治療經過、注意或建議事項。
■列一張用藥清單,並保留藥袋及包裝盒:將正在服用的所有藥品(包括中藥,阿斯匹靈、普拿疼等成藥)和營養補充品,列出一張清單。
對於不是該醫生開立的藥品、或是其他的營養補充品,應該要帶完整的藥袋或包裝盒給醫生參考,醫生才會知道你正在吃的是什麼成分,會不會影響他原本開立的治療效果。
千萬不要只拿光溜溜、沒有包裝的藥品給醫生猜,因為許多相同成分的藥品,因為製造藥廠的不同,而可能有多種的外觀,醫生光看外表並無法知道它真正的成分。
■說清楚:「抓不到重點的病人就得不到好待遇,」美國哈佛大學心臟科榮譽教授伯尼.羅恩(Bernard Lown, M.D.)在《搶救心跳》書中提醒讀者,必須清楚表達看診的目的,因為「醫師的判斷是正確或草率,完全以病人在初診時提供的資訊而定。」
平常應該多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並把症狀記錄下來。以下是醫生問診時常問的問題,建議你在事前先想好答案,並簡短直接地回答問題,把握「抓住重點,描述清楚」的原則,幫助醫生做正確的診斷。
1.哪裡不舒服?症狀出現在身體的哪個部位?例如肚子痛,是上腹痛、下腹痛、左邊痛、還是右邊痛,可能診斷都不同。
2.怎樣不舒服?痛、癢、麻、還是痠?痛是悶痛、絞痛、抽痛、刺痛、或是像刀割的痛?有沒有合併其他的症狀(例如發燒、嘔吐),儘量找出最貼切的形容詞,讓醫生知道你的感覺。
3.不舒服多久了?有沒有特定的時間?什麼時候開始的?是持續不舒服,還是一陣一陣間歇性地發作?有沒有什麼特定的時間(例如飯後、睡前、白天或晚上)?
4.看醫生前,曾經如何處理不舒服的症狀? 例如自行先吃止痛藥、冰敷、擦了藥膏、或是接受過其他的治療(包括中醫、西醫、或其他另類療法),處理後,症狀是否好轉?如果有使用藥物,必須記錄藥物的名稱和劑量,最好把藥罐或藥袋直接拿給醫生看。
5.有沒有其他的疾病?或正在做其他的治療?慢性疾病的患者,務必讓醫生知道你的治療情況,正在服用的藥品或營養品,也別忘了把完整的包裝帶給醫生看。
6.其他重要的參考資訊?例如過敏史、過去曾做過的相關檢查報告、女性正在懷孕或準備懷孕、月經生理週期……等,都可能是醫生做判斷時的重要參考資訊。
注意不要自作主張,反而害了自己。伯尼.羅恩舉例有許多直腸癌患者,常自認肛門流血是痔瘡的關係,而粗心的醫生也接受了病人的診斷,沒有做進一步的檢查確認,因此錯失了治療的時機。
■問明白:病人有「問的權利」,別因為自己的醫學知識不夠而不好意思開口,因為醫生可能不清楚病人的需求是什麼,需要病人多問問題和醫生溝通。當醫生的病人很多,看診的時間很短時,病人更要主動發問,保護自己的權益。
對於醫生的解釋有任何的不明白,也應該提出來,請醫生再說明一次。別怕醫生嫌你煩,為了自己的身體,臉皮厚一點又何妨。
建議事前列一張問題清單,可以避免因為緊張而忘了該問什麼,也可節省思考的時間。
1.造成疾病的原因?如何預防再發生?
2.生活、飲食、活動等方面,有沒有需要注意的事項?
3.若有開藥,應該要了解:為什麼要吃這個藥?如何才知道有沒有效?有什麼副作用?要吃多久?需要後續追蹤治療的效果嗎?
4.若需要檢查,則應了解:檢查的意義及程序?檢查前、中、後應注意的事項?何時可以得知結果?
5.若要動手術,建議和醫生討論以下問題:
‧動手術的目的?不動手術會有什麼後果?手術對疾病的幫助有多大?
‧除了手術,有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
‧必須在多快的時間內動手術?
‧手術時需要全身麻醉還是半身麻醉?
‧這項手術會有哪些風險及後遺症?有解決的辦法嗎?
‧手術後會有器官機能短暫或永久喪失的問題嗎?需要復健嗎?
‧手術後大約幾天可以出院?多久才能完全復原?
‧這次手術及住院,大約需要自費多少錢?
‧還可以到哪裡去徵詢其他醫生的意見?
■記筆記:除了看病前對於疾病資訊、問題及身體狀況的紀錄之外,看病時也可記下醫生提醒的重要訊息,例如:生活飲食上的禁忌、該注意的藥物副作用……等。
另外,也可請教醫生相關的專有名詞(例如疾病名稱的全名、藥物的學名、手術或檢查的全名),方便自己再尋找相關的資料。
■索取用藥明細:健保局規定醫療院所應提供病患用藥明細,包括病患姓名、藥品名稱、用量、數量、天數、服用方法、及調劑者姓名。
用藥明細不僅讓病患知道醫生開了什麼藥、該怎麼服用,對於多重疾病的患者而言,用藥明細可提供另一位醫生正確開藥的重要參考資料,避免藥物的交互作用。
就醫後還要注意什麼?
■保存就醫紀錄及結果:除了可以提供下一位醫生的診斷參考之外,也是保護自我權益的一種做法。
根據消費者保護基金會的經驗,許多醫療糾紛的申訴書中,多只是情緒性的字眼,病家常常無法提出具體的就醫情況,消基會常常愛莫能助。如果病家保存完整的就醫紀錄及結果,醫院就很難扭曲事實。
■必要時,該徵詢第二位醫生的意見:
1. 請平時關係良好、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的家庭醫師建議。
2. 找同一個專科的其他醫師:可以是同一家或不同家醫院的醫生。但如果是癌症,建議不要找同一家醫院的醫生,因為他們的想法及治療方式會比較接近。
3. 面臨需要開刀與否的抉擇,建議再請教非外科系統醫生的看法。例如心臟外科醫師建議你開刀,則可問問心臟內科醫師的意見。
4. 伯尼.羅恩醫師提供幾個選擇好醫師的線索,包括:願意和病人親近(例如醫生會和病人握手,或是點頭打招呼)、守時(這代表醫生是否懂得尊重病人,或是不在乎浪費別人的時間)、正面樂觀的態度、耐心傾聽、徹底詢問病史(即使門外還有許多病人在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