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山症是登高山最常見的疾病,現在有最新的偵測方式,教你預防不適症狀。

登高山雖有益健康,但不少登山客卻先敗給高山症。例如台灣玉山國家公園的醫療救援事件,三成就與高山症有關;台東林管處育樂課課長黃群策也表示,台灣中央山脈南二段,十年來發生十幾起山難死亡個案,除三件失蹤、墜崖,其他都和高山症相關。


美國疾病管制局最新的旅遊疾病安全黃皮書直指:「除非地型氣候阻隔,高山症進展緩慢且可以預期,不應該致死。」認為高山症奪命,是因宣導不力、民眾認知不足所致,因此正式將預防高山症教育納入黃皮書中加強警示。


高度上升太快,通常是誘發高山症最主要的因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師王士豪,2007至2008年在台灣玉山針對登山客進行一千多人的大規模調查發現,36%登山客都有過急性高山症症狀。


★症狀難察覺


王士豪說:「更值得注意的是,已出現急性高山症的登山客中,僅三分之二察覺自己有高山症,換言之,在登山過程中,已經罹患高山症的登山客,有三分之一渾然不知!」


研究也發現,在2610公尺高的玉山塔塔加登山口,僅0.28%的登山客出現急性高山症,抵達3402公尺的排雲山莊比率就上升至7.41%;在排雲山莊住一晚後,更急速增加到31.43%。僅僅24%的登山客在登玉山過程中完全沒有出現任何高山症的症狀。


雖然高山症最常見的症狀為頭痛、頭暈、疲憊、噁心嘔吐、睡眠困難,沒有致命威脅。但王士豪強調,一旦出現持續嘔吐、意識改變、呼吸困難、走路無法走直線時,就可能是有致命危險的腦水腫或肺水腫,發生率約0.1~2%,「高山症只要下降高度,不僅多能緩解,病程也不會再進展,所以千萬不要硬撐。」


全球首位兩度攻上聖母峰的女性登山者江秀真,平時任職玉山國家公園保育巡查員,她指出:「高山症有時不是直接奪命,而是間接兇手。」


江秀真說,「以玉山主群峰線為例,很多人趕著週休二日攻頂,週五晚直接殺到塔塔加,第二天一大早又硬撐著不適的身體看日出,然後登上近4000公尺的主峰,常常在攻頂後心情鬆懈,加上高山症讓判斷力變弱,就失足發生山難。」


預防高山症其實很簡單,就是「忌搶快」,要放慢腳步慢慢往上爬。王士豪研究發現,登山前兩個月曾待在2500公尺高海拔的人,發生高山症的比率下降了一成多,他建議,「上山前一個月應先去高海拔區適應,登高山期間每天最好避免上升超過300公尺。」


但曾罹患高山症的人,再次發生高山症的比率則高了一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也提醒,慢性阻塞性肺炎、心衰竭及血紅素過低者是高山症的高危險群,不宜進行高山活動。


★心跳可監控


教育登山客認識高山症固然重要,但每個人自我覺察的敏感度仍有落差;台灣有研究人員開發「預測高山症」及篩檢低氧適應條件的遠距醫療系統,未來,可望在高山症的症狀出現之前、及早偵測。


2009年替三名攀上聖母峰的隊員江秀真、伍玉龍和黃致龍進行生理監測計劃,創下全球即時傳輸心電圖生理資訊最高海拔紀錄的高偉峰說,研究團隊已計算出最大心跳率的基本公式(220-年齡),進行有氧運動時心跳不能超過最大心跳的80%,例如40歲的人每分鐘心跳不能超過144下,做為初步的篩檢工具。


高偉峰解釋,「心跳是監控危急狀況最快速、也最便利的指標,一旦超出最大心跳的標準,就應立即要求下山或處置,即可避免意外。」


★低氧訓練 提高心肺能力


要提升登山安全,行前可先接受低氧訓練,降低高山症反應。包括台灣體育大學、台灣吳鳳技術學院設置低氧訓練實驗室,建置一個模擬2500~5000公尺高山的低氧環境,測試及訓練登山者對高度和低氧的適應力。


陳俊忠的一項研究發現,經過12天、每天在氧氣濃度13~20%低氧實驗室(大氣中氧氣濃度為21%)裡進行2小時登階訓練,運動靜止後的血氧濃度,第一天僅75%、第12天可上升至90%(85%即為缺氧);每分鐘心跳也會由最初的90~150下,下降至75~110下。


陳俊忠說,這顯示低氧的適應力是可以經由訓練而提升的,若先做心電圖篩檢出高山症的高危險群,再接受低氧訓練,即可讓大部份的人安全登山;若低氧訓練後心肺能力仍不足,也得要接受「自己不適合登高山」的事實。


此外,有電子業和醫療團隊跨界開發攜帶型的生理監測器,可檢測心跳、血氧還能結合衛星定位,未來山友攜帶上山,醫療團隊不僅能監控登山客的生理狀況,第一時間與救難人員連線進行遠距醫療建議;還可及時定位、加速搜尋,爭取更多的急救時間。


陳俊忠認為,若能事先做好檢測、訓練,上山攜帶完善的裝備,將可大幅降低山難發生和搜救的社會成本,鼓勵更多人在安全無虞下,享受登高山的益處。


(文章摘錄自康健雜誌167期,請參閱http://ad.cw.com.tw/ec/overseas/)


★如何預防高山症


1提早高度適應。出發前一個月或前一天,最好先在2000~2500公尺的中海拔地區住一天


2不要上升太快。每天最理想的上升高度為300公尺,每上升1000公尺最好多住一天


3經醫師處方,隨身攜帶預防高山症藥物,如丹木斯、類固醇、威而鋼等


4爬山時應多喝水,每日至少約2000~3000cc,至尿液清徹程度,可協助腎臟高度適應


5在高山勿飲酒,因為酒精為抑制呼吸、引起嘔吐,會混淆高山症判別


6一旦心跳加速、無法走一直線或嘔吐等,一定要先當成高山症處理


★登山安全準備



食—準備自己愛吃的食物


‧自行烹煮:以精簡、容易烹調為主,減少湯湯水水的食物


‧隨身行動糧:以高熱量、輕量化的食物為優,如堅果類、黑糖、薑片等


衣—三層式洋蔥穿著


裡層:排汗透氣衣


中層:保暖功能強


外層:防風防水


水—依個人平日需求、路程狀況及季節而定


‧原則上每天至少攜帶1000cc


‧路況難度高、曝曬機會多及夏季上山,流汗較多,水量可再增加


★體能訓練


登階訓練:行前2個月每日爬30層樓梯,可2次完成,至行前1週停止


負重訓練:行前1個月可揹負8~10公斤的水爬郊山,增強負重能力


★爬山技巧


步伐:慢行、小步為原則,坡度愈陡、步伐愈小


呼吸:山上氣溫低,少用嘴巴呼吸,以免冷空氣進入後口乾舌燥,甚至引起胃痙攣


★呼吸調步:


‧陡坡時,左(右)半步跨出時吸、右(左)半步時吐


‧中度坡度,左右一步後吸氣;再一個步伐循環才吐氣


‧緩路時,吸氣、吐氣各兩步


★登山杖:可做為第三隻腳,減少腿部負擔


‧上坡時杖短,約至腰部;下坡時杖略長,約至胸部


‧行進時,杖都放在身前當做支點,腳再往下或往上踏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如何避免高山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da觀二呆 的頭像
    linda觀二呆

    linda6857的部落格

    linda觀二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