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一過中秋,氣候變得乾燥,很多人的皮膚開始搔癢脫屑,同時感到眼乾、口乾,或者是排便不順。
在中醫看來,這些症狀都是偏「燥」,且老人家肌肉變得萎縮乾癟,有些也是因為乾燥、缺乏津液造成,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陳威達指出。
導致乾燥的原因分為兩大類。外在天氣的變化會影響到人體,稱之為「外燥」;有些人的乾燥症狀則出自於津血耗傷、不分季節,例如由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叫做「內燥」。
如果造成乾燥的原因是修葛蘭氏症(Sjogren's syndrome)等自體免疫疾病,相對之下就較為棘手,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說,依病情不同,至少要連續3~6個月的治療,才能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修葛蘭氏症」又稱為「乾燥症候群」,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的更年期女性,患者除了眼乾、口乾外,大多還會伴隨關節疼痛,臟腑也可能會受損。在中醫裡並沒有對應的病名,但由於病證表現頑固、綿延難癒,因此被歸類為「頑燥」,多從健脾、補腎、潤肺、滋陰方面著手。
當乾眼症或口乾症久病不癒,且合併其他不適症狀時,應先到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並確認有無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肝炎或其他特定的病毒感染。
此外,服用抗過敏藥、利尿劑、止瀉藥、精神鎮靜藥、降血壓藥、抗憂鬱藥物等,可能也會引發乾燥症狀。
補充水分、攝取植物膠質 由內到外都滋潤
不過,最常見也困擾最多人的,則是季節變換引起的乾燥。每個人表現乾燥的部位不一樣,有的人是皮膚乾燥、眼乾、口乾,也有人會出現便秘情形。
黃中瑀解釋說,秋天氣候乾冷,人體黏膜的修復功能較容易受損,因此才會乾燥、粗糙、脫皮;如果是本來就有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在秋冬更容易出現乾燥現象。
此外,像是老年人、更年期女性,以及原本津液就不足的陰虛體質者,較易乾燥纏身;熬夜、抽菸(菸屬於燥邪)、不愛喝水、愛吃炸烤及辣味食物、久坐、不愛運動等,也都是引發乾燥症狀的因子。
不過,只要透過正確飲食、中藥與針灸多管齊下治療,大約一兩週就可以明顯減緩乾燥所帶來的不適。
常用中藥包括天門冬、麥門冬、玄參、沙參、懷山藥、百合、石斛、生地黃、熟地、阿膠、枸杞子、五味子等,具潤燥、滋陰、養血、活血、化瘀、通絡的功效。
例如有個患者20年來每到冬天手就會乾裂,即使擦乳液也沒用,但黃中瑀使用溫經通絡及清熱中藥去改善病人的末梢循環與發炎現象,兩週後皮膚就變得比較滋潤了。
在日常飲食方面,要注意時常補充水分、攝取含鐵質的水果,例如桃子、李子、葡萄、櫻桃等,並多吃白木耳、黑木耳、山藥、珊瑚菜、海帶等富含植物膠質的食物,桑椹、酸梅則有助於生津止渴。
也可以視體質適量食用當歸、川芎、黨參補氣血,氣血通暢以後,自然可以滋潤五臟六腑。
但像是燒酒雞、羊肉爐、薑母鴨、十全大補湯、紅參等溫補的食材應該避免,以免補過頭反而過於燥熱。
「傷陰化燥」的燥熱食物則要少吃,例如油炸食品、胡椒、辣椒及辣味重的調味品(例如沙茶醬等),花生、巧克力等零食,以及榴槤、芒果、荔枝、龍眼等熱性水果,吃多了也會消耗體內津液,導致燥熱。
針灸、按摩幫助筋絡暢通 促進津液分泌
除了中藥及食療以外,針灸減緩乾燥症狀的效果也頗佳。尤其像修葛蘭氏症等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乾燥,針灸療法可以讓筋絡暢通,帶動體內氣、血、水分的流動,加強對骨骼、肌肉、皮膚的滋潤,並減輕不適感。
例如針灸湧泉、太谿等穴位,能促進津液分泌及循環。有位修葛蘭氏症患者合併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固定回西醫門診之外也請陳威達針灸,乾燥症狀改善不少,尤其針灸後會覺得關節比較舒服,一次針灸效果可維持兩、三天,之後則靠中藥調養,症狀持續改善。
如果眼睛乾澀,可熱敷或按摩眼周穴位,例如四白、魚腰、養老、睛明、攢竹、絲竹空、太陽、承泣等;不建議長期依賴眼藥水或人工淚液,也盡量不要熬夜或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
治療口乾常用針灸穴位有地倉、頰車、足三里等,平時也不妨多按摩嘴部腺體或做叩齒動作3~5分鐘,增加唾液的分泌。
皮膚搔癢則可針灸曲池、血海等穴道,能夠促進皮脂腺分泌,也別忘了擦乳液滋潤皮膚。
早上起床時可用雙手搓熱背後的腎俞、命門(位於肚臍正後方),喚醒腎氣。而一些簡單的動作也有助於改善乾燥體質,例如做平甩功有助於補腎氣,左右轉體運動可以疏肝,並幫助體內氣、血、水的運行通暢,非常適合晨間運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