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先,要弄懂許多檢查中常出現的三個詞彙:


●X光透視檢查:一道X光束穿透病人,擊中一個連結到影像增強器的螢光盤,影像增強器則連到電視攝影機。操作人員就可以在畫面上看到實況影像。
●顯影材料或顯影劑:這種物質或染劑是用來讓X光影像更加清楚。碘和鋇是最常用到的兩種顯影劑。
●換能器(transducer):把能量從某一系統轉換到另一系統的儀器,例如把電脈衝轉換成聲波。


1.血管造影(Angiogram)這項X光檢查運用了X光透視檢查,照出動脈或靜脈中的血流。把一條導管(細軟的管子)放進鼠蹊或上肘部的動脈裡,再被導引到需要仔細觀察的地。把含碘的染劑注射進血管裡,讓X光顯影更加清楚。而只要加上些許修改,這項檢查也可以用來檢查心、肺或大腦部位。


2.血動脈血液氣體分析(Arterial Blood Gases,ABG)這 項檢查在於測量血液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來判定肺臟輸送氧氣到血液及消除二氧化碳的程度。通常是從手腕部位的動脈抽血,可在氧氣和二氧化碳進入身體組 織而發生改變之前,測量到其濃度。這種檢查也可以測量血液中的其他氣體,不過,從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可以看出心臟、循環、肺臟和腎臟功能的變化。


3.鋇劑灌腸X光攝影(Barium Enema)把鋇液灌入結腸,接著做大腸X光檢查。鋇可以讓X光影像更清楚。


4.鋇吞嚥造影(Barium Swallow)也 就是「上腸胃道攝影術」(Upper Gastrointestinal Series, UGI)。在病人吞下鋇與水的混合物之後,醫生會用連結到電視畫面的透視鏡,追蹤鋇穿過食道、胃和小腸第一部分的情形。檢查完整個小腸長度後,可能馬上做 「小腸攝影」(small Bowel Follow-through)。


5.切片檢查(Biopsy)動手術從病人身上取出樣本組織做檢查,用於診斷。由於是用顯微鏡檢查組織,樣本可能很小。


6.血糖檢查(Blood Glucose Test)抽血測量血液中的血糖量。最常見的做法是,在禁食至少八小時後,即可做快速血糖檢驗。當病人被懷疑有糖尿病時,這是最初步的檢驗。


7.血液常規檢查(Complete Blood Count)血液可以顯示出身體的許多狀況。抽血檢查可以判定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這項資訊有助於讓醫生判定為何造成挫傷或虛弱。也可幫助判定貧血、感染及其他問題。進一步的「血液篩檢」(Blood Screen)則可檢查肝腎功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8.骨骼礦物質密度檢查(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測 量骨骼流失鈣之類的礦物質。這種礦物質流失會造成骨質疏鬆的症狀,以六十五歲以上的女性較常見,不過,男性也會發生。有幾種方法可用來測量骨質流失,而 「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可以測出一年最小2%的骨質流失,它使用來自兩種低劑量X光,來測量髖關節和脊椎的骨密度,既快速又無痛。


9.骨骼掃描(Bone Scan)這是一種核子掃瞄檢查,將放射性顯影劑注射進手臂靜脈,需要三小時讓顯影劑流過全身。之後,病人躺在大型掃描攝影機底下,從不同角度拍照。這種攝影機並不會產生輻射。骨骼掃描可以偵測到骨骼成長或破裂的部位,還有已經轉移到骨頭的癌症,比一般X光更能有早期偵測的效果。


10.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 or Cat Scan)病人躺在檢驗檯上,檢驗檯連結一個像是超大甜甜圈的儀器。檢驗檯穿過甜甜圈的洞,儀器發射一系列X光,穿透身體。每發射一道X光,就會拍下某個器官或身體某部位的切片,然後存在電腦中以供檢驗。CT掃描可用於檢查身體的許多部位,配合使用碘染劑或鋇液當作顯影材料。


11.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做 這項檢查時,病人要躺在檢驗檯上,之後被推進一個大型管狀儀器,直到要被攝影的身體部位於儀器內。這部機器運用強力的磁場和電磁波拍攝器官和組織的相片。 也可以使用顯影劑讓照片更清楚。比起X光、電腦斷層掃描或超音波,核磁共振能夠提供更好的資訊。不過,核磁共振機器的噪音非常大。


12.超音波檢查(Ultrasound, or Doppler Ultrasound)這項檢查是運用聲波來檢查血管或器官。操作人員使用手持換能器,輕輕滑過檢查部位的皮膚。它運用反射的聲波,以電腦處理成影像,可以存檔。這項檢查不會讓病人感覺疼痛。


13.肺功能檢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PFT)這類檢查有幾項。通常,第一個要做的是「肺量計」(Spirometry),測出肺部吸入、呼出多少空氣,以及呼吸速率有多快。病人要對著一個連到呼吸量計的吹口吸氣,然後資料會被收集、印成圖表給醫生看。之後可能還要另外做專門的檢查。


14.前列腺特異抗原檢查(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這是專為男性所做的血液檢查,測量血液中前列腺特異抗原的數量。一旦出現高濃度的「PSA」,通常顯示前列腺可能有問題,需要再做其他檢查才能判定。


15.乳房X光攝影(Mammogram)這種胸部X光片是診斷早期乳癌的偵測工具,也可以用來偵測出胸部的其他異常囊腫或良性腫瘤。而數位乳房X光攝影片則是採用不同的造影技術,相較於傳統X光片,各有優點。


16.乳癌BRCA基因分析(Breast Cancer BRCA Gene Test)「BRCA基因檢查」是一種血液測試,用於有眾多家族乳癌病史的女性,或用於某些已經得乳癌的女性。對於有BRCA1或BRCA2基因的女性,可提供風險分析。


17.腦電圖(EGG)透過電極和頭部接觸,並連結到電腦上,測量並記錄腦部電流活動。如果腦波產生變化,例如病發作時,腦電圖檢查就可以偵測到。


18.結腸鏡檢查(Colonoscopy)用來檢查直腸和大腸內部。醫生會用一條有彈性的細管子,也就是結腸鏡,來偵測息肉、出血潰瘍和腫瘤。在檢驗之前,病人要喝下液狀或藥丸狀的瀉藥,或兩者都要先做,把結腸清乾淨。這種檢查時要上一點麻醉劑。


19.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PAP TEST)這是女性專屬的檢查,用來早期偵測子宮頸癌。醫生會採集子宮頸表面上的一小片細胞樣本,送到實驗室檢驗是不是有癌細胞存在,或可能導致癌症的變化。女性都應該要定期做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


20.陰道鏡檢查及切片檢查(Colposcopy and Cervical Biopsy)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如果顯示有異常,醫生會進一步用陰道鏡檢來取得陰道和子宮頸的放大影像。陰道鏡可以跟相機合用,以取得永久的紀錄。同時,還要採取小片組織樣本,供顯微鏡檢驗。


心臟檢查(Cardiac Tests)
心臟檢查有很多種,經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21.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EKG)用來測量控制心跳節奏的電脈衝。把一種稱作「電極」的小型圓盤黏在皮膚上,再連上儀器,將心臟活動轉換成可描繪在紙上的線條。儀器可以解譯這些圖形,再由醫生來判斷病人的心臟是不是有問題。


22.心臟超音波檢查(Echocardiogram)這是一種超音波檢查,運用高頻聲波來產生心臟影像。轉換器接收到從心臟反射回來的聲波,之後轉換成顯示在監視器上的圖像,用來檢查心室壁和心臟瓣膜、心臟是否正常收縮、是否有血塊或心臟受損。


23.壓力測試(Stress Test)又 稱為「運動心電圖」(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m)或跑步機測試(treadmill test)。為了安全起見,在做壓力測試之前,要先做靜止心電圖,確定沒有問題之後,才會開始進行壓力測試。做法是:讓病人跑跑步機或是騎固定式自行車, 讓心臟加壓。用來檢查「冠狀動脈疾病」──這種疾病會造成心臟血液回流不良。


24.心臟灌注掃描(Cardiac Perfusion Scan)把 具有放射性的顯影劑注入病患的手臂靜脈裡。再透過伽瑪相機顯示出顯影劑流過心臟的情形。如果心臟某部位血液回流不佳,顯影劑就不會被吸收,而指出受阻的血 管或之前曾心臟病發作過。心臟灌注掃描在靜止和運動狀態下可能都要做。但病人的心臟如果受到藥物作用影響,就無法走跑步機。


檢查前要先了解各項細節


而面對以上各式各樣的檢查,你最大的問題可能是,「他們要對我做什麼?檢查有侵入性嗎?為了加快檢查速度,會不會把染劑或其他物質打進我身體裡?是否有必要用麻醉劑?或者有任何東西讓我一定要有人陪著去做檢查,或讓我失去開車能力?是不是要住院檢查?」


你 應該問一問醫生這些檢查是不是相當危險,雖然大部分檢查是沒有危險性的,但有些檢查難免會有某些危險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在你進入檢查室之前,必須再親筆簽 署一份同意書,表明如果發生任何意外,自行負責。你也可以問問醫生,如果不做這項檢查,會有什麼後果?清楚知道後自行評估,再做出決定。


所以,請了解你要做的這項檢查可以提供你什麼訊息?更進一步要問是:要花多少錢?要不要先麻醉?要花多少時間?在哪裡進行檢查?多久可以知道結果?誰來解讀檢查報告?檢查結果由誰負責通知病人?總之,你必須要先掌握種種細節。


全盤了解後再做檢查


別 被嚇到了,不管是被醫生,或者是被你自己的內在恐懼嚇到了。大部分的檢查如果往後延個一、兩天,基本上是不會有問題的。你要把握時間好好做決定,你可以要 求醫生先提供一些書面資料,並且抓住時間去一趟圖書館或書店,或上網找更多的資料,也可以找人聊聊,但最好不要太一面倒地相信某種特定說法,除非對方是具 有醫學背景的專業人士。


你可以試著搞清楚:什麼樣的檢查是必要的?檢查結果將提供你什麼樣的資訊及幫助?會有什麼樣的風險?有了全盤了解之後,再下決定。


其他專家也共同參與檢查嗎?


除 了主治醫生之外,有些檢查也需要其他專家共同參與檢查。例如心臟或神經部位的檢查,就需要這方面的專科醫生幫忙。他們在這些特定範疇的專業,可以讓你了解 有沒有必要加快檢查的腳步,也能更充分回答你對於這方面的各種疑問,甚至可以避免重複進行檢查。之後檢查結果的解讀,也有賴於他們的幫忙,除了你的主治醫 生,許多相關的專家也會共同做出判斷,這麼一來,就可以避免誤判檢查結果。


慎選檢查


一般醫學宣導鼓吹大家早些做檢查,「早發現,早治療」之類的主張,於是你可能傾向有檢查就去試試看,不過,你的醫生才是主動告訴你應該去做相關檢查的最佳人選,雖然許多時候,他會告訴你,這些檢查有沒有必要做,做與不做則看你個人的選擇。


近年來,醫界大力鼓吹全身或半身的定期健康檢查,許多醫學中心也做起這樣的生意來。說真的,這些健康檢查價錢都不便宜,但在健康就是一切的主張下,一切似乎都是值得的。


不過你必須清楚的是,這許多新穎昂貴的檢查都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得由病人自費負擔,醫生們也不是一致同意,病人需要去做這些昂貴的檢查。全身性的掃描或許真能幫你提早發現健康上的問題,但否值得花這麼錢去了解一個小小的狀況,這部分真的是要按照個人需求來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da觀二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