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打坐,可以改變性情與個性,變得自在愉快。
●別說你不想要:記憶力好、專注力強、工作有效率、健康、生活少煩惱……。能同時擁有這一切嗎?答案是肯定的,愈來愈多腦科學研究已經抓到要訣,洞悉大腦運作。
因研究腦的白質疾病(羅倫佐症)而聲名大噪,甚至有一種嬰兒的白質疾病取名為奧斯汀症的神經科學家國際知名腦神經專家、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奧斯汀(James H.Austin),接觸禪修已經36年了,他研究發現,長期打坐、禪修,能轉變心識、自在寬心、訓練專注且增長智慧。
奧斯汀教授利用目前最新的顯影技術─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進行腦部掃描發現,當進入深層打坐狀態時,腦內幾乎接近休眠狀態,卻有兩個區域(在額葉以及右顳葉與頂葉交會附近)的新陳代謝非常高,稱為熱區,這兩區還會互相對話,產生高頻振動,熱區的活動量增加。
運用功能性磁振造影進行腦科學研究,是目前的火紅議題。「功能性磁振造影可以反映當下活動,依據腦血管的血流量,幾秒內就能觀察到腦部運作的微小變化,」台灣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教研部醫師謝仁俊解釋,活躍的區域血流會增加,藉此觀察腦部哪個區塊亮起來(活化)。
愈來愈多新研究出爐,打破過去以為「打坐時身體放鬆,腦波呈現比較慢的α(alpha)波、身心平靜而已」,而進
一步發現其實更有助活力與更聰明,甚至永久改變大腦結構。
麻省綜合醫院神經科學家拉札爾(Sara Lazar)證實了打坐不只讓腦子進入靜默狀態,還會進入一種專注、活躍的狀態。她找來20位長期打坐的禪修者,平均禪修經驗9年,分成老師與學生組,結果發現,打坐經驗愈久的人,腦皮質(主司專注力、感知力與認知)厚度愈厚,這意味著「禪修可以導致腦結構的永久變化,」研究者下了定論。
無獨有偶,奧斯汀教授的得意門生、前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朱迺欣多年來潛心探索打坐對大腦的改變,最近他更從1000多篇腦科學研究中整理出若干重點:
‧打坐對腦的作用除了會出現減速作用(腦安靜下來,呈現放鬆的專注狀態),還有加速作用(知覺與感受會增強,更專注更聰明)。
‧打坐時額葉「中線θ律波」出現,這跟內在專注以及解除內在焦慮有關,人變得豁達自在。
‧打坐的短期效果,可改變意識狀態,培養正向情緒並增長智慧;長期打坐可改變腦運作,進而改變一個人的性情與個性,變得自在愉快,慈悲生智慧,達到「腦神經重塑」之效。
‧打坐後α波會增加,幅度變大,往左前額葉側化,θ(theta)波增加,θ波會移往左前額葉,與正向情緒增加有關,會有幸福感,進入愉快、舒適狀態,妄念減低。打坐也會讓杏仁核對情緒性的刺激反應減低,煩惱不易起。
有項研究找來曹洞宗的資深和尚坐禪32分鐘,從腦波地形圖得知,此時的腦波已經進入深層階段,α波和θ波充滿額葉與頂葉,α波同時也佈滿枕葉和顳葉。如果持續打坐,接著就出現律動性的β(beta)波,在整個大腦內蕩漾,這時下頜肌肉完全放鬆,即使有閃光或聲{也不會改變腦波,這意味著深層打坐能隔絕外在環境的影響。
‧不同的打坐方式產生不同的腦波變化。非專注打坐(例如慈悲冥想)產生快波γ(gamma)波,禪宗的專注打坐產生慢θ波,且往左額葉方向移動。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戴維森最早研究出γ波,他因此一炮而紅。γ波是一種高振幅的頻波,在專注、工作記憶、學習與覺知扮演重要角色。
戴維森研究團隊發現,資深西藏喇嘛(打坐年數15~40年)進行無目標的慈悲冥想,一打坐就產生最高境界的γ波,主要分布在額葉與頂葉區,一分鐘後達到最高且持續;且打坐年數愈久的人,產生的γ波總量愈多。
打坐引起的腦波變化對情緒是否產生影響,這也是戴維森長期研究重點。他研究發現,樂觀、開朗、有活力的人,左額葉皮質較活躍,杏仁核活動降低;偏偏,多數人平時傾向右前額葉活躍的負面思考。
想要變得開朗有活力嗎?戴維森給了好消息,根據他的研究,規律打坐能誘發左額葉皮質活動強度,增強正向思考,血液內的抗體指數增加,提升免疫力。
也因此,他積極推動靜坐訓練,因為「這是人們自己能控制的力量。」(文章摘錄自康健雜誌9月號,請參閱http://ad.cw.com.tw/ec/oversea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