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傳統市場買菜(支持小農,支持近距離農作,減少運輸和減碳嘛):買蔬菜、水果(少吃肉救地球囉),卻一種蔬果一個袋子。挑了兩條小比目魚,魚販先放在一張紙上,再放進一個藍色塑膠袋裡。再買了一公斤蚌殼,又是一個藍色塑膠袋。最後兩個塑膠袋再放入一個大的裡面。


雖然克制少用,但結束採買後,我的自備購物袋裡仍是一堆塑膠袋。我望著購物袋,期望著:這裡面總有幾個是可以被有機分解的吧?


不,這些塑膠袋是可以清洗再用的,卻要多耗用水,而且油污進入水道系統,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和清潔程序淨化水質;用紙先擦拭過再清洗,又是多砍筏樹林。


回家喝水,用濾水壺(可以回收的濾水器)濾過,我已經好幾年不在家裡喝瓶裝水了,因為礦泉水瓶大量耗費汽油製造,且廢棄未回收的水瓶對自然環境造成數百年的污染危害。


買蔬菜水果擔心農藥殘留,買雞鴨魚肉難免有抗生素、生長激素,買近海遠洋撈捕的海鮮有重金屬恐懼……,能吃的魚鮮種類愈來愈少,大量畜養繁殖的吃人工飼料的肉食動物愈來愈多;樹木雨林愈來愈少(亞馬遜雨林面積急劇縮減),愈來愈多的基因改造作物穀物(玉米、大豆)……。


現代生活的「進化」一味地朝向「工業化」、「量產化」邁進。然而工業食品並沒有令人比較安心。


想到挑一包洋芋片:用整顆馬鈴薯切片的,含鹽量少的(最好是海鹽),不含味精調味劑的,沒有反式脂肪的,不是用棕櫚油炸的,沒有過度包裝的,最好馬鈴薯是有機的,包裝是可以回收(如果是回收材質的更好)……。


不,這種「夢幻洋芋片」是不存在的,連符合上述一半標準的都沒有。


 


避開添加物,愈來愈難


在這個工業食品佔食物比重愈來愈高的時代,想避開各種添加物實在很難,少吃幾乎變成是唯一的可能。都市化程度愈高,工業食品的比例也愈高。根據一項統計,像巴黎、紐約這樣的大都市,工業食品佔吃食比例高達80%。就算少吃包裝食品,工業食品也早就以各種形態滲入到「非包裝食品」裡了,如披薩、漢堡、冷凍食物,以及很難察覺的餐廳使用的食材……。


這個數據意味著大量的調味劑、防腐劑、人工色素隨之進入我們的體內,而且愈來愈隱微難察。


最近買了幾顆智利產的富士蘋果,又大又漂亮,擺在超市架上的盒子裡,每個都差不多大小,也都一樣的紅潤硬脆。


隔兩天我在傳統市場上的小農攤上也看到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然而蘋果香氣瀰漫四溢,非常誘人,儘管家裡的智利蘋果還沒吃完,還是忍不住又買了幾顆。智利蘋果吃起來雖然脆爽可是甜度不高,滋味也不好。法國小農的蘋果香味撲鼻,酸爽但是不多汁,也是吃起來寡淡無味。


過了幾天,小農蘋果開始出現皺皮軟化,發出淡淡的過熟的味道。較早買的智利蘋果卻表皮光亮,始終硬脆。又過幾天,小農蘋果開始出現腐爛的小圈圈,蘋果香味卻愈來愈濃郁。智利蘋果的外貌始終沒變。


我開始對智利蘋果產生好奇。法國小農蘋果已經被丟掉好幾天了,智利蘋果依然「屹立不搖」,買回來一個月後,在我終於忍不住丟掉之前,除了表皮略微鬆弛,仍是光鮮亮麗的蘋果。


這個「蘋果木乃伊」的經驗讓我既不解又驚駭:什麼技術或材料可以讓一顆蘋果在常溫室內一個月以上不變壞?


最近,一個英國太太在網站上貼了兩個漢堡放置室內一個月的變化的照片:速食店買回來的漢堡只會乾縮,不會腐敗,甚至連蠅蟲都不喜歡沾染,而她自己做的卻會變質腐敗,引來蠅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da觀二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